北齊禪與凈土——南響堂山第二窟所見一行三昧的二種解釋
井上尚實李賀敏
日本大谷大學中國佛學院教研室
摘要:<正>引語南響堂山石窟,是在中國末法到來的意識逐漸傳播的北齊末期其都——鄴之西北的太行山脈鼓山(滏山)南端開鑿的佛教石窟。與敦煌、云岡、龍門等石窟相比,雖然規模較小,卻由于留下許多石刻佛經,是北齊時期優美的佛教美術寶庫①,在中國佛教史和美術史研究方面占有重要地位。從中國佛教史的觀點來看,刻于南響堂山石窟第二窟(般若洞)西壁的《文書般若經》經文和阿彌陀佛"西方凈土變"(浮雕),作為展示禪與凈土在中國開始各自獨
- 專輯:
哲學與人文科學
- 專題:
宗教
- 分類號:
B948
引文網絡
相關文獻推薦
- 相似文獻
- 讀者推薦
- 關聯作者
- [1]響堂山石窟造像略論[J]. 孫冀東. 美術觀察. 2010(06)
- [2]佛言祖語[J]. 法音. 1994(09)
- [3]流散后的聚首與飄零 河北響堂山石窟造像美國巡回展[J]. 陳儒斌. 收藏. 2013(03)
- [4]中國禪學史上的“坐禪”觀念 以六到九世紀禪史案例為中心[J]. 龔雋. 中國文化. 2013(02)
- [5]天龍山與響堂山同期石窟的比較分析[J]. 蘇玲玲. 文物世界. 2008(05)
- [6]響堂山石窟文字保留古文字現象[J]. 劉征,鄭振峰. 河南社會科學. 2017(03)
- [7]響堂山石窟文字保留古文字現象[J]. 劉征,鄭振峰. 中華文化論壇. 2017(01)
- [8]流失海外響堂山石窟造像新識[J]. 孫迪. 敦煌研究. 2006(02)
- [9]以北齊響堂山石刻佛經看《大正藏》文本變化[J]. 劉征,鄭振峰.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(哲學社會科學版). 2022(03)
- [10]論《摩訶止觀》中“止觀”概念的中國化[J]. 冉雪華. 中國文化. 1990(0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