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獻知網節

敦煌唐五代曠野鬼夜叉圖像小議

王芳

慕尼黑大學印藏學系

摘要:敦煌地區的莫高窟和榆林窟盛唐至五代洞窟壁畫,以及藏經洞出土絹畫、版畫、紙本畫中,出現一些攜抱童子的男性圖像。通過比較犍陀羅、龜茲相關圖像,認為這種特異圖像為曠野鬼夜叉。繼而檢閱有關佛教文獻,得知原本啖食童子的曠野鬼夜叉,被釋迦佛降伏后皈依佛教。敦煌地區的曠野鬼夜叉圖像表明,在當地夜叉已轉變成庇護童子的善神。敦煌曠野鬼夜叉圖像是在西域龜茲、于闐等地佛教文化影響下產生的,在敦煌發展過程中又形成鮮明的地域特征。 
  • DOI:

    10.13584/j.cnki.issn1000-4106.2016.06.012

  • 專輯:

    哲學與人文科學

  • 專題:

    考古

  • 分類號:

    K879.41

下載手機APP用APP掃此碼同步閱讀該篇文章

溫馨提示:閱讀CAJ格式原文,請使用CAJ瀏覽器

下載:536 頁碼:58-70 頁數:13 大小:2159K

相關文獻推薦
  • 相似文獻
  • 讀者推薦
  • 關聯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