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獻知網節

敦煌藏經洞封閉與北宋“舍利”供奉思想

崔峰

甘肅省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

摘要:對敦煌藏經洞封閉原因,迄今為止學界已提出多種學說,但都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。近年來我國多處佛教考古的發現,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。在北宋初期無論皇家還是寺院僧人以及民眾信徒,盛行著建塔修寺崇奉"舍利"之風。寺院間早年積累下來的佛經和佛像在不能丟棄的情況下,被當作"感應舍利"給予埋藏。其目的就是讓這些佛法圣物得到永久的"安息"和保存,是一種護佛弘法、做功德的行為。敦煌藏經洞的封閉正是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所致,大量的舊佛經被作為"舍利"予以封藏,絹畫、刺繡、紙畫、社會文書、法器等物則作為舍利供養物伴隨封閉。這種行為的產生與北宋和敦煌地區的佛教發展社會背景密切相關。 
  • 專輯:

    哲學與人文科學

  • 專題:

    宗教

  • 分類號:

    B942

下載手機APP用APP掃此碼同步閱讀該篇文章

溫馨提示:閱讀CAJ格式原文,請使用CAJ瀏覽器

下載:675 頁碼:114-121 頁數:8 大小:1411K

相關文獻推薦
  • 相似文獻
  • 讀者推薦
  • 關聯作者